近年来,北方许多省市的黄沙洪水引起了公众对防沙治沙问题的关注。经过几代治沙人员的努力,我国在治理荒漠化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。然而,这场沙尘暴的再次侵袭表明,治理沙漠化的道路还很漫长。早在1979年,我国就启动了“三北防护林工程”,随后又相继启动了“退耕还林还草工程”和“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”等国家重大工程,有效地改善了北方沙区生态。环境基本实现了由“进沙退人”向“绿进沙退”的转变。但我们也必须看到,在这些结果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。我国十分重视植树造林在防沙治沙过程中的作用。在阻挡沙尘暴、保护农田、改善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。但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,需要综合考虑长期气候变化、水资源、森林密度、人类管理等因素。
在过去10年里,北方许多地区的人工林遭受了大规模死亡。例如,从2013年到2014年,河北张家口大坝数百万亩防护林濒临死亡;辽宁张谷台樟子松人工林也出现了枯死、干顶等问题。这两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缺水。沙漠地区造林用水量大,区域土壤水分和地下水水位下降,天气极端干旱,防沙工程用水指标低。这些因素使水资源成为制约防砂的最关键因素。
在荒漠化防治过程中,必须考虑水资源承载力问题。不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而任意植树造林,必然会导致防护林的减少和死亡。为此,要努力“以水定绿”,协调好造林与用水量的关系。根据研究所进行的研究沙漠化的中国林业科学院沙地、科尔沁沙地土地和内蒙古呼伦贝尔沙地,在东部和桑迪交错区,自然方法应该被用来创建一个“稀疏的森林和草原生态。系统、平衡生态与水的关系,才能更好地维持治沙、生态服务与生态稳定的关系。